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正文

朱晓静:不忘初心,铭记恩德

2021-07-26 14:12:56

  朱晓静,男,1968年5月出生,家住繁昌区峨山镇童坝村。

  “他呀,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大年初一自己如果赶不回来,就让他儿子挨家挨户给我们这些老人家发红包,我不好意思收,他儿子硬是哄着让我拿着,我真是感激得不得了”,老人口中的他就是朱晓静,常年在上海工作,这么些年回家的次数加起来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记得有次他赶在大年初一那天回到村里,买了十几个精致的红包,里面放上两百元,然后一个个拜访邻里乡亲里的八十岁以上老人。有一位老奶奶正好在家门口整理年货,看着朱晓静赶来的身影,老人家有些意外地说道:“孩子啊,你怎么来了?”“过年好!我来给您送个红包,钱不多你可别嫌弃啊!”“哎呦怎么会,你看你这孩子大过年还给我发红包,你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我怎么好意思要啊……”“您老人家就踏踏实实拿着,小时候我家里穷总是吃不饱饭,是您经常从田里挖山芋、土豆给我吃,我现在有能力了,虽然赚得不多,每年补给点油盐酱醋的钱还是有的!”朱晓静和老人的对话真诚又朴实,让老人十分感动。

  朱晓静与妻子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多年,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照顾,两口子几乎没有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时常交流生活体验,相互取长补短,遇到困惑互相开导,当意见不统一时总能够用理智的态度去沟通与交流,是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妇。每年过年给家乡本村民组的老人发过年红包的决定就是他们夫妇二人共同商讨的结果,二人觉得虽说自己也不是很富裕,但不能忘本是必须要记住的。虽然身处外地,但朱晓静夫妇深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要“百善孝为先”。因此不管他们在外工作有多忙,每天都会往老家打一个电话,已经养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每次回老家看望家里的老人,他们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营养补品和用来补贴家用的钱,得到邻里乡亲的一致好评。

  朱晓静平日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于是给老人送红包的任务就交给了儿子。从小朱晓静就教育他的儿子要学会感恩,懂得知恩图报,不忘恩负义,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他时常跟儿子说:“一定要感恩,不能寒了父老乡亲的心。如果当初没有邻里乡亲的帮衬,就没有健康完好的我,就没有健康完好的你,更没有现在吃饱穿暖的生活。”儿子还算懂事,始终把父亲的教导铭记在心,因为朱晓静常年在外地,很多事情没办法及时顾及,生活在本地的他便代替父亲一直帮助着周边的困难老人,如果有什么困难,他便会站出来搭一把手。

  朱晓静过年给村民组里八十岁以上老人发红包这件事已坚持四年,但却从未听他说起,还是听街坊邻居无意中提起大家才得知。朱晓静表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自己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应该做的,起初就是为了感谢乡亲们过去对他父母的照顾和帮助,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如果能够倡导中华民族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引领村风村貌更好发展,吸引更多人为童坝村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贡献,那就更好了。(肖雨)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