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正文

胡艳红:孝老爱亲好家风 和谐家庭传美德

2023-05-10 09:56:20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在繁昌区繁阳镇春谷社区建邺小区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正在女儿胡艳红的搀扶下,在小区里沐浴春日暖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虽然看似平常,但在邻里们的眼中,胡艳红多年来对父亲日复一日从未间断的悉心照料,已经成了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她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导女儿,把家庭照顾得细致入微。她是大家眼中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她的默默付出成为了家风家教的无声模样,向整个社会弘扬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悉心照料,孝老爱亲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胡艳红就要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她洗漱好,准备好早餐,除了安排好丈夫和孩子的生活外,还妥善安排好父亲的起居饮食,检查老人身体没有异常后,才安心外出买菜。

  父亲三年前因中风导致瘫痪,还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胡艳红就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父亲药不离身,情绪不太稳定,有时说话还比较难听,遇到父亲“不讲道理”的时候,她就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先转移父亲的注意力,然后再反复地和他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平复他的心态。既不能和父亲直接冲突,又不能简单地用高深的道理来压服他。通过她的实践证明这是和老人交流非常有效方法。虽然父亲生活难以自理,但他的仪容仪表依旧干净整洁,因为胡艳红知道父亲是个爱干净的人,所以定期给他换洗衣服和被褥,修剪整齐指甲等。为了减轻父亲因长时间坐立导致脚腿浮肿等并发症,胡艳红甚至特意学习了专业的搓洗按摩手法,定期为他泡脚按摩;为了防止他摔倒,饭菜做好后要盛好端给父亲,做到饭不能太硬,菜不能太咸,肉不能太韧,容易消化,一年365天,这些已成了一成不变的习惯。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胡艳红推着父亲到附近公园、绿道、河堤,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如今七十多岁的父亲,虽然只能靠轮椅走动,但是思维清晰、精神舒畅。老人经常对亲戚、朋友、街坊邻里说:“自己是一个有福气的人,有一个尽心尽孝的好女儿。”

  “每天都那么忙碌,辛苦吗?”有邻居问。“谈不上辛苦,都已经习惯了。人都有老的时候,照顾好老人让他安享晚年是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胡艳红说,“时间久了,也就熟能生巧了,老人年轻时为我们打拼,现在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三年如一日,胡艳红不怕苦、不喊累、不嫌脏,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街坊邻里,周围的人每次提起她,都赞不绝口,说她是大伙心中的榜样。听到别人的称赞,她只是微笑着说:“我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作为一个女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已。”

  夫妻和睦勤俭持家

  由于丈夫的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妻子、孝敬老人,照顾家庭的精力相对较少,对此,胡艳红给予的只是支持和理解,从无怨言。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在家里她默默地承担着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孝敬父母的任务,尽量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在丈夫因工作而产生的烦闷心情及暴躁的心态时,胡艳红总是以一个女性宽广的胸怀去抚平丈夫的情绪,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也使丈夫能以心平气和的情绪、稳健的心态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她从来不因为丈夫工作繁忙,照顾不了家而拖丈夫的后腿,影响丈夫的工作。他们婚后相敬如宾,非常恩爱,凡事都和丈夫一起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爱互商互谅,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胡艳红也不例外。她和丈夫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得幸福和谐。休息时间时,夫妻俩会带着女儿一起推着轮椅陪老人家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在家陪老人家看看电视、聊聊天,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言传身教,相伴成长

  家庭教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胡艳红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一直秉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教育原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以身作则,二是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胡艳红没有过多地唠叨,而是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女儿。她不仅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孩子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要求孩子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女儿从小就充满孝心、爱心,懂得孝顺长辈,遇到困难总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困难来提高自己毅力。并立志长大以后,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对社会与家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胡艳红用朴实的行动,用琐碎的日常生活点滴书写着“孝”和“爱”,营造了和谐家庭的氛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情真意切的孝老爱亲故事,也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还经常利用假期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关爱老人,送去温暖,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孝老爱亲的明灯照亮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人心。(通讯员:李帆)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