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躬耕乡村育桃李,三尺讲台守初心
2023-08-01 09:17:44
汪洋,男,1977年12月出生,芜湖市繁昌区平铺九年制学校数学教师。繁昌区平铺九年制学校从教27年的共产党员汪洋老师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躬耕于各个教学点、完小;他用爱润泽留守儿童,对接资助一批困难家庭;他潜心治学,取得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安徽省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他以自己的教育梦,托举起乡村孩子的未来梦,用点滴平凡故事,书写着乡村教育者的“不平凡”,立志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光”。
躬耕乡村,哺育芬芳桃李
1996年8月,刚踏上工作岗位,带着对教育的憧憬,汪洋便开始了他的乡村教育之旅。他恒持躬耕,一直用情坚守乡村,历经7所学校。
工作的第一所学校是平铺最偏远的茅旱小学,距家约20里地,走进没有围墙、开放式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长的瓦房、土操场,教室里桌椅陈旧,黑板上斑斑驳驳。第一年的工作任务,带毕业班语文兼班主任,还有二年级数学等课程,因为年轻,还成了大队辅导员,此后多年,他一直这么满负荷地工作着。他吃住在学校,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也和他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孩子们眼里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梦想:“长大后我想去当兵,保卫边疆!”“我特别能跑,我想当运动员,为祖国捧得奖杯!”……质朴纯真而又充满希望的话语点燃了汪洋,激发了他坚守乡村,服务乡村的初心。身为一名乡村教师,他有了自己的梦想:我要做个追梦人,帮助乡村孩子筑梦,指引他们追光而遇,沐光前行。
为了全方位了解孩子,他开始家访,多年来,他一直保持这种好习惯。年后开学,竟然有三个孩子没来,他立即展开家访,那个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等原因,孩子轻易就能辍学。这几个孩子显然是渴望上学的,他们眼里满含泪花。于是他立即从每月321元的工资里付了他们的学费,反复做家长思想工作,终于成功把孩子迎回了座位。刚工作那几年,虽然工资微薄,但给孩子垫学费是常有的事。虽然工资卡上所剩无几,但看着面临失学的孩子重回校园,拾起书本朗朗诵读,欣慰的笑容便洋溢在他的脸上。多年来,他也对接了很多资助,帮助了教学点的很多孩子,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条件,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传递了爱的光芒。
那一年,面批面改、补缺补差是每天的常态,提高了很多潜能生的成绩;那一年,虽是个新手教师,但由于全心投入、孜孜不倦,他也快速成长;那一年,孩子们“走出去”,登上了乡里的大舞台,在他的努力下,茅旱小学开展了热闹的六一庆祝活动,参加了乡里的广播操比赛。
在马仁小学,他担任了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红红火火,活动丰富多彩,当时马仁小学争创了全乡第一个规范学校,通过了芜湖市示范少先队室的验收,当时在平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肇埠教学点,他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让学校有了质的变化,孩子们教学成绩提高了,学习习惯变好了,他还开展了很多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学校也第一次开展了“盛大”的六一庆祝活动。2001年,汪洋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又前往寒塘小学、马仁小学工作。由他领头,学校成立了第一支鼓号队,多次参加队列表演赛;几个男教师,被他“鼓动”着带领孩子参加了校园集体舞比赛,获得镇第一名;凭着2张水泥乒乓球桌,带动了整个学校的乒乓热潮,取得镇里比赛第一名……随着教学点的撤并,他来到了平铺金盾希望小学,后来是平铺镇中心小学,直到现在是平铺九年制学校,他始终像陀螺一样的忙个不停,始终高负荷的承担着重任。无论鼓号队还是学校社团活动,他带着孩子们多次登上大舞台,频频在省市获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乡村的沃土砥砺出他坚定的教育初心,躬耕三尺讲台,留下了他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出色的师德表现,辛勤的耕耘终有回报:他曾获得安徽省优秀教师、芜湖市优秀园丁、江城最美教师、芜湖市优秀教师、繁昌区优秀园丁、繁昌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繁昌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用爱润泽,点亮健康童年
爱是教育的本色,爱是教育的源泉。在汪洋的眼里每个孩子都一样,都是降落凡间的小天使。他始终坚信,每一朵浪花终能汹涌澎湃!他和孩子们建立起朋友般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数十年如一日,他用心关爱着每一位孩子,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既是孩子们的师长,也是他们的知心人。他一直坚持做班主任,如今他依然是一名快乐的“老班”。他践行“温度教育”“品格教育”。他的课堂,孩子们敢想、敢说、敢问,他的班级,孩子们阳光、自信、快乐。他的班级总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红领巾讲解员、红领巾争章等活动,在活动中育人、育心。
用爱的和弦,定会奏出华美的乐章。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他用一颗火热的心、一腔赤诚的爱,为众多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学子送去温暖,这种温暖不仅有物质的资助,更有日常生活中的暖心陪伴、学习上的答疑解惑、活动中的关爱关怀。一次呵护,一声问候,一次援手,对于老师来说,不算什么事,但温暖的是孩子的心灵,润泽的是孩子的生命。孩子们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懂得了感恩。他的微不足道的付出获得了孩子们如泉涌般的回馈。上课时,他迎来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和笑脸;生病时,办公桌上会看到“田螺姑娘”留下的药物与糖果;节假日,孩子们亲手制作的贺卡传递着祝福;多年后,毕业的学生依然传来问候,表达感激,此时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久久荡漾……
这些年,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获得先进班集体、雏鹰红旗中队等称号,更是获得了全国动感中队和首批全国红领巾中队的极大荣誉;在红领巾争章活动中,他的班级率先启动,踏实践行,一路被表彰为红领巾奖章二星章、三星章,直至共青团安徽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联合表彰为红领巾奖章四星章中队集体,在安徽青年报宣传报道;作为班主任和辅导员,他两次被评为区级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市级名班主任的光荣称号。学生们进步了,家长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而他看着学生进步了,欣慰在心里,幸福在脸上……
教海探航,传递教育薪火
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才能启迪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汪洋便要求自己沉下心去,提高学科素养,丰盈文化底蕴。
学习他一丝不苟。他常说:“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只有让自己的知识、能力保持源头活水的状态,才能有底气走上讲台,对讲台有敬畏之心,才能有底气回应每一个学生的眼神。”这些年,他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通过网络丰富的资源去学习充电,在书中、在视频中和教育大师们进行对话,探讨教育的真谛。近年来,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笔耕不辍,他有多篇论文在《数学教学通讯》《中小学电教》《陕西教育》等省级刊物发表。
教学他精益求精。家长们都说,只要把孩子放到汪老师的班级,就放心了,孩子一定会由弱变强,由厌学到乐学。教学成绩的优异与汪洋一直追求的教学风格是分不开的。他的数学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有温度的课堂,是说道理的课堂。他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更愿做一名倾听者、参与者、引导者。”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学生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行走其间,倾听记录学生的观点,时不时补充几句,这是常见的情景。“汪老师的课堂像阳光一般,温暖人心。他风趣幽默,他的课深入浅出、活泼生动,我们都喜欢。”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的。
研究他追求卓越。他深知: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他珍惜每节课的时机,从常态课堂到校内公开课,从区级公开课到市级公开课,直至省级、国家级信息化现场会,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进步。
“在线课堂”在繁昌试点,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他被选为主讲教师。两年多时间,是他教学生涯最辛苦的时光,也是他成长进入“快车道”的时段。他十分珍惜这个宝贵时光,不分昼夜,没有假日,白天摸索设备,熟悉流程,深夜秉烛备课,完善设计。他抓住省市区教研员来校指导的机会,“厚着脸皮”不断请教,快速成长。2013年10月至2014年下半年,他圆满完成了中央媒体来校采访的授课任务;顺利完成了在合肥师范附小连接繁昌三个教学点的示范课;他承担了安徽省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主讲,并且圆满完成任务;全国中西部信息化现场会在繁昌召开,平铺镇中心小学作为一个主讲课堂,汪洋又一次勇担重任,在全国的大舞台展示一个乡村教师的课堂。那段时间他的压力特别大,任务太艰巨,以至于他身体出现了持续头痛发热、频繁咳嗽现象,可他并没在意,继续硬扛。直到胜利完成任务,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肺炎,在医院待了多天才恢复了生气。
他担任过省市级数学培训主讲,参加了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场大赛获得一等奖。由于突出的成绩,被评为安徽省在线课堂优秀个人、芜湖市骨干教师、芜湖市学科带头人,直至获得安徽省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深知,发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以即便现在45岁了,他依然努力向上生长。2022年,经过半年的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他最终获得了安徽省教坛新星的称号。
引领他用心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担任繁昌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努力发挥示范作用,做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摆渡人”。他用自己务实的教研教学作风影响着学校同事,引领着工作室小伙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努力传递教育薪火,带动更多教师发展。年轻教师在他的帮助下,多人次取得了高水平的比赛名次,不断成长。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这个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乡村孩子的成长,汪洋正躬耕乡村,用爱润泽,潜心治学,用无私奉献铺就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用点滴平凡故事,书写着乡村教育者的“不平凡”,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光”。(周凯伦)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