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正文

潘兴妹:善行不止 她以爱心暖人心

2024-11-14 16:03:35

  人物简介:潘兴妹,女,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华阳社区居民。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华阳社区(原华阳村)妇联主席、计生专干。

  事迹简介:创业女教师多年深耕幼儿教育,一次村民选举却让她扎根基层,承担起为村里乡亲们服务的责任;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更想把爱回馈给“大家”,一程公益之路让她不求回报托举起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的桥梁;哪里有困难群众,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一句无悔誓言更让她立足岗位坚定扶危济困的初心……她就是潘兴妹,操着一口地道繁昌话,带着招牌式笑容,毫无违和地融入华阳社区的市井烟火。多年来,她秉持一颗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为民服务的初心,成为村民们眼中最靠谱的“热心人”。

  正文:

  乐于助人护幼苗行善事 人心暖了

  1994年,潘兴妹创办了一所私立幼儿园,对每一个孩子,她都视如己出。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她主动免除部分学费。家长来不及接孩子,她会把孩子回家吃完饭再送回家。“潘老师对孩子们好,孩子们也都喜欢她,把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那时,一颗关爱困难儿童的种子便种在她的心上。

  2009年潘兴妹加入繁昌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也始终对基层志愿服务活动保持着浓厚的热情。十五年来从未间断,对村里的困难家庭,她也是经常300、500地捐款,累计2万余元。

  一次志愿活动中,她偶然得知缸窑村有一户困难家庭,父亲因病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和几十万块的医疗债务,生活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潘兴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便决定亲自去探望。

  踏入那扇略显破旧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奖状,仿佛是孩子不屈不挠、努力学习的见证。然而,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见昏暗的灯光下一只瘦小的身影在伏案疾书。潘兴妹为之动容:“那一刻我被深深触动,泪水在眼眶打转,我当即承诺会一直资助孩子读书!”这份承诺不仅给了孩子继续前行的力量,也点燃了整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之火。

  在之后的岁月里,潘兴妹成了这个家的常客。每次到访,她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有衣物、书籍,以及那份无价的心灵慰藉。在每一次的交谈中,她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用温暖的话语驱散他心中的阴霾,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双手书写未来。

  她像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这个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转眼间,七年过去。在潘兴妹无私的关爱与支持下,那个曾经孤独无助的孩子已经成长为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光芒。

  凝聚力量为群众办好事 人心齐了

  201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潘兴妹被群众推选成为华阳村的村干部,十年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潘兴妹总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把群众团结起来!面对困难和挑战,她总是站在最前面,带领着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际行动证明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华阳有一个闸口水库,堤坝两侧的杂草杂树一到夏天就开始疯长,“个头”比人还要高,几乎把旁边道路都占满了,影响通行还遮挡视线,一不小心踩空,后果不堪设想。潘兴妹看在眼里,心里便有了主意。很快,她在自己包片的村民组微信群里动员道“水库两侧需要清障,我带队,请可以参与的人员踊跃报名!”没想到当天就来了几十个人,其中有党员、有居民,大家鼓足干劲连续干了三四天,清障面积达四千平方米。“其实最难的是很多杂树上面长满了扎刺,我们好几个参与者的手都扎破了,鲜血直流”,潘兴妹是又感激又心疼。事后,有人把该劳动场景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到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引来众多转发点赞。从此,华阳社区上下团结一心、协同共治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后来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在她的影响下,华阳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奉献爱心的志愿行动中,包括潘兴妹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刘鹿杨,每年寒暑假,刘鹿杨回到村里主动为留守儿童辅导作业。

  在2020年疫情期间,潘兴妹还曾号召群众捐款,闸口村民组44户村民每户自愿捐款150元共计6600元,潘兴妹代替大家郑重地将这笔捐款交给了当时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把群众的小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凝聚起群众的力量,将这份凝聚力化为群众办好事的行动力,潘兴妹做到了。

  设身处地帮村民解难事 人心顺了

  晚饭时间,王大爷家里,三个儿子带着家人都来到老房子里围绕着老父亲,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多亏了潘主任,现在儿子媳妇都来主动看我了,好多年了,因为那点菜地,我们家很久都没有这样和睦了。”看着一家人阖家欢乐,王大爷也乐开了花。

  过去,村里都知道王大爷家因为0.6亩的菜地,三个儿子打架吵嘴是常有的事,一家人闹到司法调解处也没能彻底解决。三个儿子一赌气索性都不管王大爷的事了。这个多年难啃的“硬骨头”成了历史遗留问题,辗转到了潘兴妹这里,她多次来到王大爷家里了解情况,跟王大爷一起坐在门前聊天。通过聊天,潘兴妹帮王大爷梳理事情脉络,又回去琢磨了几个晚上,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首先,潘兴妹找到王大爷,真诚问道“王大爷,您想解决的话,您就相信我,我一定帮您协调好。”当时,王大爷显然不相信,也不愿意把家里的大事交给“外人”做主。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她白天在村里上班,她就利用晚上、周末到王大爷家里“报到”,讲解政策、耐心劝导。她站在老人的角度帮助分析“你老人家一定也希望儿女和睦相处,要是因为这点地,搞得子孙不来往,甚至对簿公堂,你将来百年以后也不安心。”终于,王大爷松了口。然后,潘兴妹多次跑去老大家承包的林地,跟老大推心置腹地劝:“你身为大哥,应当作出表率。”最后,又到小儿子家里,和小儿媳两口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遗产法到土地法,从孝老爱亲到兄友弟恭的事例。那阵子,潘兴妹摸黑起早,一睁眼就是王大爷家的事。最终,这0.6亩菜地三兄弟答应每家平均分得0.2亩,潘兴妹又帮拟了一份田亩分配以及赡养老人承诺书。至此,王大爷家里遗留问题总算是彻底解决了。

  人是“处”出来的。在潘兴妹的真心相待中,处着处着,王大爷一家就逐渐走出了阴霾,把对潘兴妹的敬意转化成与家人和解的动力,矛盾解开了、心也宽了。

  还有村里的低保户老刘家。老刘今年50多岁,是一位一级精神残疾患者。因为生病的原因,老刘不愿与人交流,独居多年来,喜欢捡一些废品堆在家里,这一堆就是许多年,家里不大的屋子,被老刘堆得下不去脚,连姐姐和姐夫等亲人也不让靠近。为了让老刘能够住得舒服,潘兴妹主动去做老刘的工作,经过几番劝说,征得了老刘的同意,潘兴妹带上几个热心的村民一起,干了整整一个礼拜,才把老刘的家从杂物堆里收拾了出来。不善言辞的老刘,坐在焕然一新的家里,一个劲儿地点头。

  人心顺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村里乡亲们看到村里最难的事,让潘兴妹都办成了,不住地称赞:“潘主任,真了不起,你的付出,群众都能看见。”回想起这些往事,潘兴妹面露笑容,无论再苦再累都觉得值了。

  扎根于基层的潘兴妹,如同一株坚韧的劲草,历经冬去春来的岁月流转,始终怀揣着一颗炽热如火的热心。在她不懈的努力与奉献下,一系列荣誉如同璀璨星辰般降临繁阳镇“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繁昌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 “优秀会员” 等。 然而,对于潘兴妹而言,看到众人之心凝聚一处、力量汇聚一方,社区处处呈现出一片和睦安宁之象,那便是世间至美的风景。( 徐莹莹 刘秀令 李苗苗)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