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正文

母亲守护无声世界,用爱与坚持叩响有声未来

2025-03-17 10:10:05

  2008年5月,春末夏初的微风中,23岁的诸寒英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嫁给了大她三岁的王磊。新婚的甜蜜仿佛还在昨日,婚后第二年,大女儿的降生为这个小家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幸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生活虽不富裕,却满是温馨。时光悠悠,转眼到了2016年,带着对新生命的热切期盼,诸寒英夫妻迎来了家中第二个小天使——王星楼。初为人母的喜悦再次涌上心头,可命运的巨轮却在此刻无情地碾碎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命运的重击与不屈的抗争

  2016年,小儿子王星楼的出生本应是这个家庭的又一份喜悦,但这份喜悦却在王星楼6个月时戛然而止。当时,王星楼的头部还无法竖立,去医院检查,医生面色凝重地告知其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诸寒英与家人的心瞬间被揪起,他们带着孩子马不停蹄地赶往大医院,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治疗之旅。经过一段时间的打针治疗,孩子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恢复过程初现曙光。诸寒英看着孩子稚嫩的面庞,暗下决心要陪她走过这一道道难关。

  回到家中,诸寒英主动承担起带孩子做康复训练的重任。每一天,她都小心翼翼地给孩子进行按摩推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孩子沉睡的肌肉力量。她还变着法子设计各种小游戏,鼓励孩子锻炼身体机能,从最开始的简单翻身,到后来的匍匐前行,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母女俩无数的心血与汗水。终于,在小星楼两周岁的时候,奇迹般地学会了走路。那一刻,诸寒英的泪水夺眶而出,她怀抱着孩子,仿佛怀抱着整个世界的希望,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甜蜜。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停止对这个家庭的考验。孩子渐渐长大,却一直未能开口说话。周围的人纷纷安慰,说或许是发育迟缓导致说话晚些,诸寒英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期待孩子哪天能突然开口叫她一声“妈妈”。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不会说话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善。终于,着急的诸寒英忐忑不安地带着小星楼去了医院,医生的话宛如一道惊雷,劈开了这个家庭仅存的一丝幻想。医生沉痛告知,孩子双耳听力严重受损,几乎与声音绝缘,开口说话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那一刻,诸寒英只觉天旋地转,手中的诊断书似有千钧之重,泪水奔涌而出,心间满是迷茫与绝望,她怎么也想不到,孩子会面临如此沉重的打击。

  回到家中,诸寒英终日以泪洗面,看着熟睡中那张纯真无邪的小脸,心疼、煎熬如潮水般将她吞噬。然而,母爱的本能很快驱散了悲伤的阴霾,化作她行动的决心。她不能忍心让孩子在无声的黑暗中度过一生,于是,她毅然踏上了漫漫求医路。北京、上海、广州…… 大江南北的知名医院里,都留下了母子二人匆匆奔波的身影。中医的针灸推拿、西医的前沿听力设备调试,只要有一丝希望的曙光,诸寒英便如抓住救命稻草般全力以赴。专家教授看了无数,各种检查做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寻得那能让孩子听见世间声响的良方。

  在求医的过程中,诸寒英偶然得知耳蜗植入手术或许能为孩子带来一线生机。然而,免费的耳蜗资源稀缺,等待名单上遥遥无期,而王星楼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望着孩子明亮却懵懂的双眼,诸寒英心如刀绞,她深知不能再等,不能再拖。于是,她咬紧牙关,决定自费为儿子进行耳蜗植入手术。为了凑齐那笔如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用,诸寒英和丈夫掏空了家底,卖掉了结婚时最值钱的首饰,四处向亲戚朋友举债。丈夫在巨大的压力下,常在无人的角落偷偷抹泪,可每当看到妻子那坚定的眼神,看到孩子那充满期待的目光,他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与妻子一同扛起这份沉重的担子。

  漫长的康复之路

  手术前,说服家人支持她的决定并非易事。诸寒英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含泪讲述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播放专家讲解耳蜗植入手术成功案例的视频,分享那些和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术后逐渐学会听和说的音频,耐心地向家人讲解语言发育期的重要性,年龄越小手术越好,表明这是孩子有可能过上正常生活的唯一希望,自己绝不愿意放弃。她那真情实感,如春风化雨,打动了每一位家人,让他们意识到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抉择。

  手术那天,诸寒英紧紧攥着孩子的手,直到麻醉让他沉沉睡去。手术室的灯熄灭那一刻,她瘫坐在走廊长椅上,紧张与疲惫交织,可心底却也燃起了一丝期盼的火苗。术后恢复期,她整夜守在孩子病床边的小折叠床上,孩子稍有动静,她便立刻惊醒,轻声安抚。面对创口感染的高风险,她每日精心护理,不敢有丝毫马虎。

  康复训练更是艰难。耳蜗植入只是第一步,要让孩子学会听、学会说,得从最基础的感知声音练起。康复中心的教室里,诸寒英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家长。老师做示范时,她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回家后,她把每个训练动作、口型练习都重复无数遍。孩子听不见,她就加大音量,贴近孩子耳朵喊,嗓子喊到沙哑,甚至失声,也不曾停歇;孩子发音不准,她让孩子的手摸着自己喉咙,感受声带震动,自己嘴型夸张示范,一个音节往往练上千遍。经常带着孩子在康复中心练习时,别的孩子都休息了,她还在陪着孩子反复练习。

  日常生活中,诸寒英也时刻创造语言环境。吃饭时,教孩子认识饭菜名称、描述味道;散步时,指着路边花草树木,教他认识世界,每天不停地和他说话,解释听到的任何一种声音,风声、雨声、鸟叫声…… 孩子脾气倔,练累了就哭闹,诸寒英就温柔哄着,用小零食、小玩具逗他开心,稍缓和就继续练。看着孩子从能听到一点声音就兴奋不已,到逐渐能模糊喊出 “妈”,诸寒英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破茧成蝶,爱的绽放

  多年过去了,如今孩子已经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小学生,和正常孩子别无二致。诸寒英也终于能稍微松口气,可那份牵挂从未减少。每天清晨,她依旧早早起床准备营养早餐,傍晚放学,无论多忙都会准时接孩子,陪他分享校园趣事。

  回首过往,诸寒英说,虽然这条路比别人多艰险,但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欣慰。而孩子也深知母亲不易,懂事地主动分担家务,用优异成绩回报。如今,他们不仅是母子,更是彼此生命中最温暖的依靠。

  诸寒英,这位平凡母亲,用爱为孩子筑起通往有声世界的桥梁,用坚持让孩子拥有正常人生。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母爱的力量,也让我们相信,无论命运多残酷,有爱就有希望。在这喧嚣尘世里,她和孩子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提醒着我们,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奇迹。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