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路:一束微光渐斑斓
2025-03-25 15:55:08
人物简介:张鑫路,女,1995年7月出生。2019年9月到繁昌区新港镇幼儿园工作,目前承担了托班教学任务兼任班主任。
事迹简介:爱心传递,温暖童梦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张鑫路老师高尚的品德与情怀。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张鑫路老师同样成绩斐然。
张鑫路老师拥有四年班主任工作经历,在班级工作中她用心引导、鼓励孩子主动探索、自由成长。在她所带班级里,孩子们互助互爱,形成了轻松友爱的班级氛围,所带班级曾获2021年繁昌区先进班集体荣誉名称。张老师还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并多次区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
在幼儿园里,张鑫路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热爱公益的“热心肠”,她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孩子们捐赠物资,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妈妈老师,家长眼中的优秀教师。
生活中,张鑫路与先生始终与爱同行,互敬互爱、孝老爱亲,生活中他们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获得了繁昌区“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正文:
2018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张鑫路始终坚守在幼儿教育一线,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呵护每一位幼儿的成长。她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担当与情怀。
张鑫路老师自踏上教育岗位的那一刻起,便始终把“爱”作为教育的核心。六年来,她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并多年兼任班主任工作。她深知,学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是心灵的滋养。小小的一方活动室不仅是学知识、学本领的地方,活动室里的每一处设计、环境都对幼儿有隐形的教育意义。每一堂课、每一个游戏,她都精心准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从教学环节的衔接到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积极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她说,老师是努力看向未来的人,为世界打开了很多扇窗,直到每一个未来都闪闪发光。而窗户打开的时候,阳光也照耀到了我的身上,我便在日复一日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一寸方块,趣现民俗
在开展大班的“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时,孩子们都对新港特产茶干产生了兴趣,可是孩子们对茶干的了解少之又少,怎样深入地了解新港茶干呢?她把课堂挪到了茶干厂里,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
决定去参观茶干厂后,她事先与厂里的工作人员对接好了一切事项,又在班级向孩子们说明一些注意事项,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以及食品安全,不打扰茶干厂里的正常工作。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她带着孩子们出发了。来到工厂,孩子们净手、戴口罩、消毒排队进入了第一道生产车间。在这里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被眼前的一口口大锅震惊了。“老师,这是什么?”“这个长得像电风扇一样的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她鼓励孩子们去问茶干厂里的阿姨,阿姨耐心地向孩子们介绍:“这是装豆浆的大锅,另外那边的大锅都是用来装卤水的。”“阿姨,豆浆是水呀,怎么变成茶干了呢?”“小朋友们别着急,和我一起来看看新港茶干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孩子们和阿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了制作新港茶干的七道工序,还细心询问了卤茶干的卤水里放了哪些调料。参观的过程中,刚好新鲜的豆腐出锅了,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切豆腐、包豆腐的全过程,觉得新奇有趣。阿姨热情地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学一学,用一块小纱布巾把豆腐包成“兔耳朵”。通过这堂与新港茶干亲密接触的课,孩子们不再是从活动室里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多媒体设备学习知识,而是通过亲眼观察、亲身体验,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港茶干制作的工艺和历史。一块小小的茶干,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大门,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在此后的教学活动中,她便继续努力,用更多新颖有趣的方式,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收获更多的成长与快乐。新港茶干的班本课程也在市级教研活动中展示。
公益劳动,江边拾趣
幼儿园“一切活动皆课程”,张鑫路还会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创造劳动场景,提供劳动机会,促进孩子们意志品质、学习能力等的综合发展。在春暖花开的3月,张老师领着孩子们来到了新港的江边公园,进行学雷锋“净滩行动”。
这天微风不燥,孩子们怀揣着兴奋与好奇,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滩边,孩子们带着手套,手持垃圾袋和夹子,化身环保小卫士,细心收存每一寸江滩边的垃圾。从塑料包装袋到烟蒂,从果皮纸屑到废弃物品,孩子们每捡起一件垃圾,都是对长江的一次呵护。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孩子们装满了好几个大垃圾袋,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们人多力量大,捡了这么多垃圾!”“长江这下干净多啦!”“老师老师,我们下次还要来捡垃圾!”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还原了长江江滩的美丽,感受到了雷锋精神,更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了自己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张老师让孩子们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孩子们站在江边,时不时吹过湿润的江风,看着风儿卷起的浪花,感受着新港这个江边小镇,我们的家乡最淳朴、最直接的美丽。而那一次次的弯腰、拾取的动作,耳畔浪花拍岸的声响,也将成为孩子们童年记忆中一抹难忘的温暖,时刻提醒着他们即使是最微小的努力,也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爱心传递,温暖童梦
2024年9月刚开学,张鑫路在网上偶然得知云南巧家一所幼儿园的孩子急需绘本、玩具和美术用品,便联系上了这所学校的沈老师,捐赠了一些孩子们急需的物品,2个星期后她收到了孩子们寄来的画,这是他们感谢的方式。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画让张鑫路既欣喜又感动,穿越河流与山丘,她的善意终于抵达,它会凝结成雨露,滋润每一颗小小的种子。
“当时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照片,是沈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在一片绿色的田野上,标题是天空、田野和迈向未来的我们。我突然觉得那片绿色的田野就像孩子们一样充满希望。”张鑫路老师说,于是她联系到了这张照片中的沈老师,捐赠了一些孩子们急需的物品。
当收到孩子的画时,她这样说:“我是一名老师,刚好我也带大班,看到那些孩子们的教育设施、衣着和我们这里的孩子相比真的有一定差距,就想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也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缺少材料、玩具,老师的活动不好开展的困难。”这就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以爱之名,提灯育苗
作为班主任,张鑫路老师更是将满腔的爱与关怀倾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身上。她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因此,她用心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信,茁壮成长。
在她的班级里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孩子小辰,他不会说话,平时与外婆一起生活,其父母均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张鑫路得知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帮小辰申请了繁昌区学前教育资助,希望能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张鑫路还联系家人,把10岁侄儿闲置的衣服送给他,自己也拿出一部分工资用来购买孩子需要的一些学习用品,幸运的是从小班到大班小辰飞快的成长,让他一直走在希望的路上。
在小辰中班的时候,一天晨间谈话的时候,孩子们一起大声的数数,他开心地跟着孩子们一起点头,突然嘴巴里蹦出了一句:“8!”这样张鑫路心里乐开了花,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小辰是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们每天数数也在潜移默化的刺激他去跟着听、跟着学、跟着数。到了中班的下学期,小辰可以自己说出好几个数字了。
张鑫路老师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到了大班后,小辰的自理能力有些跟不上了,冬天的外套穿不了,张鑫路便鼓励班级里自理能力强、穿衣速度快的孩子,在午休起床穿好自己的衣服后,帮小辰穿外套,注意看看小辰的鞋子有没有穿反。小辰也很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捏好的轻黏土娃娃经常送给小辰玩。她知道,这些小小的心灵正在被善意和爱滋养着,未来必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张鑫路老师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和培训课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童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张鑫路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如何用FS制作交互式的教学课件等。她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例如,在探索菠菜叶吹泡泡的科学实验中,她会通过AI生成了菠菜弟弟的卡通形象,让孩子们在菠菜弟弟的讲述中发现实验的操作步骤。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正值大班孩子们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考虑到孩子们也不能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张鑫路决定利用手机进行教学。清早起来录制教学视频然后发布到班级群中,鼓励孩子们与老师一起运动和学习,从古诗到绘本,从劳动教育到体育运动,一天不落,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复学的那一天。孩子们的笑脸就是她坚持和努力的意义。由于线上沟通有一定的局限性,班级里的个别留守儿童无法参与到学习中,张鑫路也常常打电话给爷爷奶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多运动多学习,不要长时间地看电子产品。
在六年多的教育生涯中,张鑫路老师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先进班集体”,2023年张老师被评为繁昌区优秀班主任。面对荣誉,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她常说:“奖项对我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它让我明白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它将是我继续出发的动力。老师就是一束微光,引领孩子们绽放的光。”(戴俐)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