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德建设 >正文

桂宗勤:四十四载手足情深 平凡坚守见本心

2025-04-11 10:28:34

  个人简介:桂宗勤,男,汉族,1955年10月18日出生,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繁昌经济开发区西街回族村村民。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用一生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真谛。自青年时期起,桂宗勤便主动承担起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兄长桂宗梦(现年81岁)的责任,至今已4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仅用双手撑起自己的家庭(育有一女两子),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哥哥筑起一座遮风避雨的港湾。面对生活的重压,他始终坚守“长兄如父”的信念,用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亲情赞歌。

  事迹简介:桂宗梦自幼性格内向,青年时期因家庭变故罹患精神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作为弟弟的桂宗勤,在父母离世后毅然接过照顾兄长的重担。40余年来,他每日为兄长洗衣做饭、清洁身体、安抚情绪,即便在自身家庭经济拮据、子女教育负担沉重的困境中,也从未有过一丝怨言。他用耐心和坚持陪伴兄长走过无数个发病的日夜,用微薄的收入为兄长寻医问药,用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桂宗梦的病情近年来竟逐渐好转,甚至能够实现半自理。桂宗勤的故事,是平凡人对亲情的极致坚守,更是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生动实践。

  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

  1978年,桂宗勤23岁,正值人生最好的年华。彼时,他的父母亲年迈体弱,而患有精神疾病的兄长桂宗梦病情反复,时常出现幻听、躁狂等症状,甚至无法辨认亲人。面对家庭的变故,作为家中唯一健康劳动力的桂宗勤,默默将兄长接回自己家中。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发生了根本改变:清晨五点起床为兄长准备早饭,中午从田间赶回家查看兄长状况,深夜安抚发病时哭闹的兄长……这样的生活节奏,一重复便是40年。

  最艰难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桂宗勤的女儿刚出生,妻子需全职照顾幼子,家庭开支陡增。为了给兄长买药,他白天种地,晚上到砖厂搬运砖块,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有人劝他:“把哥哥送去福利院吧,你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他却总是摇头:“他是我哥,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丢下他。”

  用细节诠释大爱

  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致。桂宗梦发病时会无意识撕扯衣物、打翻饭菜,甚至出现自残倾向。桂宗勤为此练就了特殊的“本领”:他能从兄长的一个眼神判断情绪波动,能迅速用布条绑住兄长双手防止其伤害自己,甚至摸索出一套“三步安抚法”——轻声呼唤名字、播放兄长年轻时喜爱的黄梅戏、轻拍后背直至其平静。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观察与付出。

  2015年冬天,桂宗梦因肺炎高烧昏迷。当时正值农闲,村里人都劝桂宗勤“别折腾了”,但他硬是冒着大雪,用板车拖着兄长步行到镇卫生院。三天三夜的守候中,他每隔两小时为兄长翻身擦拭,连护士都感叹:“亲生儿子也难做到这份上。”

  在夹缝中撑起两个家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桂宗勤的生活压力远超常人。为了兼顾兄长和子女,他和妻子过着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全家住在20世纪70年代建的土坯房里,餐桌上常年只有咸菜稀饭,儿女的衣服永远是补丁摞补丁。即便如此,他始终坚持让子女完成学业:“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们有出息了,才能帮衬大伯。”

  这种坚韧感染了整个家庭。女儿利用学习空余时间主动打工,用稚嫩的肩膀分担父亲的重担;大儿子外出务工前,特意带着大伯到镇上拍了张合影,他说:“爸,我走了,您记得常给大伯看照片,他认得我。”小儿子毕业后返乡创业,手把手教大伯使用老年手机:“现在我在外地也能随时关心大伯。”

  四十载守护终见曙光

  医学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若长期处于稳定、充满关爱的环境中,症状可能得到缓解。桂宗勤用行动验证了这一理论。近年来,桂宗梦不仅能够自己穿衣吃饭,还能在弟弟的陪同下到村口晒太阳。2021年重阳节,当桂宗勤端来一碗长寿面时,兄长竟含糊地说出“宗勤……好”三个字。这个瞬间,让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

  村副主任马骏感慨:“这是亲情创造的医学奇迹。如果没有几十年稳定的照料,患者不可能恢复到这个程度。”如今,桂宗梦被纳入五保户保障体系,每月可领取基本生活补助,但桂宗勤依然坚持亲自照料:“政府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但哥哥习惯了我的照顾,换了别人他不适应。”

  桂宗勤的事迹在西街回族村早已家喻户晓。在他的影响下,村里村民自发的主动帮扶村内孤寡老人,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桂宗勤的三个子女均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他们常说:“父亲教会我们,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四十余年,足以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让青年变成白发老翁。桂宗勤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诠释了“亲情”二字的千钧重量。他或许不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却用最朴实的行动演绎了其中的真谛;他从未说过“永不放弃”的豪言壮语,却用16000多个日夜的坚守写下最动人的承诺。

  夕阳西下,兄弟俩仍每天相携漫步田埂。桂宗勤的左衣袋永远鼓囊——装着兄长最爱的薄荷糖,也装着四十多年的光阴故事。每当有人追问坚守的意义,古稀老人望着菜园轻笑:“他清醒时冲我笑一下,抵得过千百个难熬的夜。”他们的白发在晚风中交缠,恰似土地里盘虬的根须,将最朴素的“不抛弃”长成了人间最美的风景。(陶龙成)

责任编辑: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