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身边好人 >正文

从印红:爱心义剪传温情 巧手匠心存大爱

2025-08-25 14:53:41

  人物简介:从印红,女,1973年2月出生。繁昌区平铺镇新牌村马村组村民。

  事迹简介:在城市的街角巷陌,总有一把剪刀传递着无声的温暖。理发师从印红,一名扎根平铺镇三十余年的手艺人,用手中的推剪丈量爱的尺度,用坚定的脚步践行着志愿的诺言。三十余年来,她用诚信经营赢得口碑,以公道价格收获信任,经营的理发店始终是镇上最温暖的去处。五年前,她主动加入镇爱心义剪志愿者服务队,脚步踏遍了全镇五个村居,风雨无阻地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坚持,她总是笑着说“头发剪短了还会长,但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温情,是永远剪不断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普通理发师最朴素的心声,也诠释了志愿服务最动人的真谛。

  正文:

  志愿初心:一把剪刀的承诺

  从印红与理发的结缘始于童年。在她的记忆里,老家村口的剃头匠总会在腊月为五保户免费理发,老人们褶皱里漾开的笑容,成了她最深的年味印记。19岁那年,从印红在家乡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三十余年来,她的服务不断升级,但初心始终未改。从最初简单的剪发,到现在提供洗发、剪发、造型一条龙服务;从简陋的木凳,到如今舒适的理发椅,剪发价格虽从2元调整到5元、10元,却始终是镇上最公道的。“从师傅不仅手艺好,服务更是没得挑!”老顾客们说道。即便在最忙碌的时候,她都会细心地为每位顾客泡上一杯菊花茶,冬天还会贴心地为大家准备热毛巾。“要做有温度的手艺人。”这是从印红从业之初就立下的誓言。如今,她不仅把这份温暖坚持了三十余年,更是将这份温度从店内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志愿脚步:走遍五村送温暖

  2020年,从印红在社区活动中偶然为一位瘫痪老人理发,理发结束后老人颤抖着握住她的手说:“三年没出过门,今天终于能‘清爽’过年了。”这句朴实的话语,让她真切了解到农村老人理发的困境,也如同火种般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公益热情。于是,她毅然决定加入镇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队,并特意准备了一套义剪工具,专门用于上门服务。从此,她的生活轨迹便与五个村子的老人们紧密相连。她家理发店的墙上,最醒目的不是价目表,而是挂着五个村的理发日历,新平社区每月2日、12号、22号,新牌村每月8日、18号,永庆村每月9日、19号、29号……就这样,她半个月在店里为街坊服务,半个月奔波在乡间小路上。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从印红的红色摩托车总是风雨无阻地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即使是防汛暴雨天气,她也披着雨衣准时出现在村口,“我多跑一趟没事,就怕有老人们一直冒雨等我”,这份朴素的牵挂,让她从未爽约一次,也用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剪出了人间最美的风景。

  志愿真情:一把剪刀连人心

  一面镜子、一块围布、一个理发工具包、几张凳子是从印红“爱心义剪”驿站的全部家当,装备虽简,村民们的剪发热情不减。清晨的阳光洒在老榕树下,从印红的剪刀已经开始了熟悉的“咔嚓”声,锃亮的剪刀在师傅手中上下翻飞,一个清爽利落的发型很快成型,八十岁的汪奶奶坐在软椅上,“小从啊,左边还是给我留一指宽。”这样的对话,五年来在每个服务日都会重复,亲切得如同家人间的寒暄。她还会细心地为老人修剪胡须、整理面容,记住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为老人们提供暖心细致的服务。李爷爷常念叨:“现在每月就盼着这两天,既能剪头发,又能和大伙说说话。”渐渐地,这个简易的“爱心义剪驿站”早已超越了单纯理发的场所,成为村民们最期待的聚会场所和信息交流站。理完发的老人总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唠嗑,从印红总是一边修剪着银发,一边听着老人们絮叨家长里短,谁家孙子考上了大学,哪块地的收成最好。在日复一日的服务中,从印红早已走进老人们的生活,对他们的点点滴滴都了然于心,她会记得张奶奶需要吃降压药,也会提醒刘爷爷下周该去卫生院复查。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用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理发服务,成为老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守望。从一把剪刀到一方天地,从印红用五年时光编织了一张温暖的网。在这里,剪去的是岁月的风霜,留下的是人情的温度。如今,在从印红的带动下,平铺镇的爱心义剪队伍不断壮大,从一个理发点到遍布全镇的服务网络,这份温暖正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从理发推剪下飘落的银丝,到乡间小路上奔波的足迹,从爱心义剪时的温柔叮咛,到志愿服务中的暖心守候,从印红用双手传递着最朴实的温暖,以匠心的技艺守护乡亲们的体面,以无私的奉献点亮平凡生活的微光,这是新时代最美的志愿者风采。她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火,用三十年的坚守让爱心在每一次剪刀开合间延续,让文明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闪光。(陈永)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