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身边好人 >正文

周有英:半个世纪的坚守 书写伟大的母爱

2025-10-10 15:28:13

  人物简介:周有英,女,1941年11月23日出生,峨山镇凤形社区姚冲村民组村民。

  事迹简介:1972年11月,周有英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被确诊为先天智力残疾并伴有重度癫痫。几年后,丈夫不幸患病离世。接连的打击没有击垮她,周有英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无怨无悔守护患病儿子,克勤克俭培养六位儿女,用薄弱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母爱史诗。

  正文:

  命运骤变 从晴天霹雳到毅然承受

  周有英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成年后与丈夫结婚生子,与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她勤劳、坚韧、沉默地承担着生活的重量。她先后育有五个孩子,生活虽不富裕,却洋溢着平凡温暖的幸福。然而1972年的冬天,一切骤然改变。小儿子的降临,成为她一生中最艰难的开端。

  小儿次军自出生起被诊断为先天智力残疾,并伴有重度癫痫。突如其来的噩耗如晴天霹雳,周有英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更不肯放弃,抱着孩子四处求医,从卫生院到区医院,她几乎走遍了所有能去的地方,试过了所有偏方疗法。但所有的诊断结果都一致:孩子的病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与控制尽量维持。

  面对这样的人生巨变,周有英没有怨天尤人。为了六个儿女的生活,周有英不再到处奔波,收起了所有外出打工、求助远亲的念头,静下心来,直面现实。面对旁人或同情或怜悯,甚至不解的目光,周有英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她擦干眼泪,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亲自照顾这个孩子,直到自己不能再动的那一天。

  日常坚守 无声战场中的温柔守护

  次军因智力障碍,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吃饭、穿衣、洗漱,一切需要周有英帮助完成。更艰难的是,他的癫痫时常发作,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至咬伤舌头。每一次发作,对周有英来说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

  长期下来,周有英总结出了一套紧急处理办法:儿子身体不受控制时,迅速将他侧卧,解开衣扣保持呼吸畅通,用左臂将头固定歪向一侧,右手熟练地卷起手帕塞入牙关之间防止咬伤舌头。整个过程持续十多分钟,周有英常常浑身被汗浸透,双臂发抖、腰背僵直。尤其是寒冬腊月,为他擦洗、换衣、防止夜间着凉,成为更加艰巨的任务。这么多年来,周有英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总要起身三四次查看儿子的状况,加之照顾其他五个儿女的起居饮食,她一度累到精神恍惚。

  除了身体上的劳累,还有来自精神上的折磨。有时次军会在公共场合发病,引来旁人异样或同情的目光。周有英从不解释,也不回避,只是默默护住孩子,轻轻帮他擦拭,为他隔绝旁人的眼光,然后背起他慢慢走回家。她常对孩子说:“你只是生病了,你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她从未忽视其他子女,将母爱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位孩子。她早起晚睡,洗衣做饭、耕种纺织,努力让每个孩子吃饱穿暖、有书可读。她从不因小儿子的病而忽略其他孩子的情感需求,也从未让他们感到母爱的分配有所偏颇。长期的辛劳令她腰腿不适、胳膊受损、关节疼痛,换季、阴雨、寒冷的时期对周有英而言最是难熬,她却从未抱怨,日复一日寸步不离照料孩子们的起居生活。

  风雨独行 丈夫离世后的孤独坚守

  屋漏偏逢连夜雨。周有英丈夫正值四十岁壮年却被确诊癌症,不久后便撒手人寰。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塌,看着青春期的五个儿女、躺在床上年幼的次军,还有将至古稀的公婆,她感到绝望,泪如雨下,不到四十岁的周有英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周围邻居纷纷劝她改嫁,也有人建议将生病的小儿子送进福利机构,她都拒绝了。“只要我在,这里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她这样说,也这样做。

  除了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折磨,经济上的压力也如大山般沉重。微薄的农业收入和大额的医疗支出,常常让这个家庭捉襟见肘。她开始更加拼命地干活,像一只不停旋转的陀螺。白天种地、养鸡养猪,晚上接一些缝纫零活,常常做到深夜。她把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优先保证次军的药不能断、老人的营养要跟上、孩子们的学费要及时交。自己却常年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早餐经常只是一碗稀饭就咸菜。

  尽管生活艰难,她从未在孩子面前哭穷抱怨。她总是平和从容,甚至偶尔还会讲几句笑话,让孩子们在清贫中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他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与包容。

  岁月的重担,过早地压弯了她的腰,染白了她的发,刻深了她脸上的皱纹。但她用那副瘦弱的肩膀,硬生生扛起了这一切。作为母亲,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承担得最多。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剩下家和孩子;她的世界又很大,大到能包容儿子所有的病痛和不幸,用爱填满他认知中可能混沌一片的世界。

  长夜明灯 半世纪不离不弃的陪伴

  五十载春秋交替,周有英的其他五个子女陆续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纷纷提出轮流照顾弟弟,让八十多岁的母亲安享晚年。但周有英却总是摇摇头,“我习惯了亲自照顾,你们把各自的日子过好,妈就最高兴。”

  如今次军已年过五十,由于长期得到精心照顾,他身体状况比预期好很多,脸上甚至常常露出孩童般纯粹的笑容。而周有英已至耄耋之年,腰弯了、头发全白、步履蹒跚,却仍然日复一日地为儿子洗脸、喂饭、按摩、更衣。她熟悉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发声,能准确判断出他是渴是饿、是冷是热。

  她不仅以生命守护了自己的孩子,也以行动塑造了整个家庭的品格。她常常教导孩子们要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回报社会,逐渐形成良好家风。她的子女们团结孝顺,孙辈懂事善良,整个大家庭始终保持着融洽温暖的气氛。周有英常说:“人这一生,吃多少苦是定的,早点吃完,后面就都是甜。”

  周有英的事迹渐渐传开,在姚冲村民组乃至峨山镇早已传为佳话。她用无声行动,诠释了“母亲”二字最深刻的内涵——无私、坚韧、永恒,用半生坚守,默默传递着孝老爱亲、不离不弃的正能量。她平淡如水:“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该做的事。”却成为家人心中的支柱,也成了乡邻眼中德高望重的榜样。

  结语:以爱之名 重写生命的意义

  五十年,半个世纪,周有英从青丝变成白发,唯一不变的,是她作为母亲的坚守。她是一位守护者,用瘦弱之躯为折翼的孩子遮风挡雨;她是一位点灯人,用无私之爱照亮孩子混沌的世界。她让所有人相信,母爱的力量足以超越苦难、抚平创伤、重塑生命。爱,不是言语,而是行动;不是瞬间,而是永恒。周有英用她的一生证明:生命可以脆弱,但也可以无比强大——强大到足以用一双手、一颗心,托起另一个生命全部的重量。(凤形社区 杨金伟)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