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勤务员”:卞氏父子接力书写 乡村振兴的为民答卷
2025-11-05 15:37:49
人物简介:卞阳柱,男,1943年8月生,中共党员,曾任铁塔村东门村民组组长;卞国强,男,1969年8月生,现任铁塔社区东门村村民组组长。
事迹简介:卞阳柱与卞国强父子是铁塔社区东门村民组的两代“勤务员”。1976年起,卞阳柱扎根乡村44年,带领村民通自来水、筑防洪围埂、铺水泥路、填积水大坑,以实干换乡村蝶变。2023年,卞国强接过“为民棒”,对接镇建设办安装14盏太阳能路灯,开挖防水沟渠、加装防护栏杆,父子俩用四十余载坚守,接力书写乡村振兴的为民答卷。
正文:
走进卞阳柱家,堂屋里悬挂的毛泽东、周恩来画像熠熠生辉,画像前整齐摆放的荣誉证书,纸张虽已有些泛黄,却依旧能清晰看见上面的字迹,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为民服务的过往,无声诉说着这位老党员始终未改的赤诚初心。
赤心赴任:用一辈子践行“勤务员”誓言
“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出自《毛泽东选集》的话,也是卞阳柱挂在嘴边的座右铭,更是他扎根乡村44年的行动指南。1976年,33岁的卞阳柱接过东门组生产队队长的担子,彼时的村庄道路泥泞、饮水困难,村民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村里变个样。”
1980年的寒冬,卞阳柱带着村民们开启了通自来水的工程。没有资金,他挨家挨户上门筹集;没有机械,他带头扛起铁锹挖沟埋管。六个月里,他白天在工地带头苦干,晚上挨家排查管线问题,双手磨出厚茧,棉衣沾满泥浆,终于让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全村每户人家。1993年,为抵御汛期洪水,他收集一万多方土,筑起一公里长的防洪围埂,像一条坚实的臂膀守护着村庄安宁。1999年盛夏防汛,他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堤坝,最终体力不支晕倒在路边,被小儿子卞国强背回家,醒来后第一句话仍是“堤坝没事吧?”
铁骨担当:用实干笃行换乡村蝶变
在铁塔社区东门村民组,卞阳柱的腿是村民们心疼又敬佩的“见证”。2005年,为了把村里坑洼不平的土路铺成水泥路,52 岁的他再次当起义工,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搅拌水泥、平整路面,这一干就是五个多月。工程竣工那天,全体村民自发送上“党员之楷模,为民造福”的锦旗,可谁也没想到,为了运输建材,拖拉机的隔板意外重重压在他的腿上,留下一个不断扩大的伤口。如今二十年过去,他的腿依旧皮肤溃烂、瘀血发紫,当年手术时整根筋被抽出的伤痛,成了他为民奉献的“勋章”。
即便年逾古稀,卞阳柱的热心肠从未冷却。2019年,76岁的他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村口大坑旁滑倒。老祖大酒店旁边那片200多米长、8米宽、2米深的洼地,常年积水泥泞,是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不能再让大家受这份罪!”他四处收集废弃建筑材料,用手推车一车车运往大坑。七个月里,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总能看到老人佝偻的身影在工地忙碌。最终,大坑被填平,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贯通村口,两侧还贴心设置了停车位,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那段时间,他每天收工后都要绕着新路走两圈,看看路面平不平、排水顺不顺,直到确认没问题才放心回家。
初心接力:接过“为民棒”办好百姓事
岁月不饶人,80岁那年,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的卞阳柱,在村民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卸下了组长的重担。但大家心里清楚,卞家为民服务的精神不会断档——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奉献与坚守,儿子卞国强早已将“人民勤务员”的信念根植于心。2023年,经全体村民一致推选,54岁的卞国强接过父亲的“为民棒”,成为东门村民组新任组长。
“父亲用一辈子告诉我们,当干部就是要为村民办实事。”卞国强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瞄准了村里的夜行安全问题。由于村庄道路狭小、地势复杂,夜晚没有照明,村民出行常因看不清路而掉到路边沟壑。他实地勘察全村路况后,牵头对接镇建设办申请专项支持,敲定资金落地,在村里主要道路安装了14座太阳能路灯。每当夜幕降临,暖黄的灯光照亮乡间小路,也照进了村民们的心里。考虑到村庄地势低洼易积水,他又组织村民开挖防水沟渠,在道路拐弯处加装防护栏杆,用一件件实事兑现着“接好父亲班,办好村民事”的承诺。
薪火相传:两代人照亮乡村振兴路
从1976年到2025年,四十余载春秋流转,卞阳柱、卞国强父子相继担任村民组长,用两代人的坚守与奉献,在铁塔社区书写了动人篇章。老父亲卞阳柱以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挖渠铺路、防汛救灾,用满身伤痕换来了村庄的日新月异;儿子卞国强传承父辈初心,补短板、解民忧,让便民举措惠及每一位村民。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勤务员”的责任担当,是“子承父业”的精神传承,更是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村民的事当作自家的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这跨越两代人的坚守,如同灯塔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乡土间代代相传,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的心。(俞璐)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