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美:长嫂如母写大爱 柔肩亦担万钧山
2025-11-13 16:02:17
人物简介:汪凤美,女,1962年10月22日出生,峨山镇凤形社区后冲村民组村民。
事迹简介:在繁昌区凤形社区后冲组,只要提起汪凤美这个名字,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这位普通农村妇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却在数十年的岁月长河中,用她那柔弱的肩膀、坚韧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为两个家庭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生动诠释了“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中华传统美德,以最朴素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大爱。
家风淳朴,和睦团结奠基石
汪凤美的丈夫李连松,是家中五兄弟姐妹里的老大。在这个传统的农村家庭里,“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李家虽然家境普通,但家风淳朴,兄弟姐妹之间感情深厚,彼此扶持,形成了非常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氛围。这种良好的家风,是汪凤美日后能够无私付出的重要土壤。她自嫁入李家那天起,就是这个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不仅与丈夫相敬如宾,勤俭持家,抚养自己的两个女儿,更是主动融入并维系着这个大家庭的亲情纽带。她敬重公婆,和睦妯娌,关爱小叔小姑,将家族的和睦团结看得比什么都重。正是这份对“家”的深刻理解和珍视,为她日后一系列超越血缘亲情的付出,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嫁入李家时,汪凤美面对的是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丈夫李连松作为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妹,老三李连明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更让家人揪心的是,李连明后来娶的妻子徐丙翠生活自理能力有限。这样一个特殊的组合,注定了生活的艰辛。
尽管自家也有两个年幼的女儿需要抚养,生活的担子本已不轻,但作为长嫂的汪凤美,从踏进李家门的那一刻起,就未曾将自己置身事外。她理解丈夫作为长子的责任感,也心疼小叔子李连明一家的艰难处境。她和丈夫李连松一起,主动将帮扶三弟一家的责任揽了过来。李连松靠着打零工、干体力活,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而汪凤美则除了操持自家的田地、照顾孩子外,更多了一份对三弟一家的日常照顾。她深知,这个脆弱的家庭,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命运多舛,家庭陷入困境
三弟李连明,从小体弱,心脏功能不全,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他的妻子徐丙翠,又因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智力存在残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更难以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这样一个组合的家庭,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命运的考验在1996年6月降临,他们迎来了儿子李杰的出生,喜悦尚未持续,巨大的阴霾便笼罩了这个本就脆弱的家庭,孩子被确诊为天生聋哑。
这个消息对于李连明夫妇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个病弱的父亲,一位智力残疾的母亲,一个天生聋哑的孩子,这个“三合一”的困难家庭,仿佛风雨中飘摇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按照计划生育政策,他们家庭被认定为特扶家庭,享有一定的政策关怀,但这远远无法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现实巨困。李连明孱弱的身体无法承担繁重的劳动,徐丙翠需要人看顾,幼小且残疾的李杰更需要精心地照料和长期地康复治疗。生活的重压,几乎要将这个家庭击垮。
长嫂为母,毅然挑起千斤担
对于一个本就依靠兄嫂接济、父母均患有疾病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母亲徐丙翠因智力残疾,连自身都难以周全,更不用说细致照料一个天生有残障的婴孩。看着这个嗷嗷待哺却又无法感知世界声音的侄儿,汪凤美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没有半分犹豫,她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将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自己肩上。“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能让他没了指望,我是他大伯母,我不能不管!”从此,汪凤美的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又多了一个需要倾注更多心血的孩子——李杰。
然而,仅仅保证孩子的温饱是远远不够的。汪凤美深知,对于聋哑孩子而言,早期的干预和康复训练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孩子未来能否融入社会,能否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了解到芜湖市里有康复医院可以为聋哑儿童进行康复治疗时,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摆在了她的面前——每周四次,往返奔波于繁昌老家与芜湖康复医院之间,在那个交通尚不算十分便利的年代,每一次往返都是一次体力与精力的消耗。天不亮就要起床,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然后带着年幼的李杰赶车、转车,在医院里陪伴他进行枯燥而漫长的康复训练,耐心地与医生沟通,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辅助康复的方法,之后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家,周而复始,风雨无阻。这期间付出了多少汗水,克服了多少困难,牺牲了多少属于自己和自己小家庭的闲暇与快乐,或许只有她自己和那条往返芜繁的道路知道,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看着李杰在康复训练中一点点进步,从无法感知声音到能通过助听器感受世界,从无法表达到能进行简单的手势交流,她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视如己出,代理妈妈护幼苗
李杰到了学龄年纪,康复训练告一段落,但汪凤美的使命远未结束,接下来,是更为漫长的求学之路。李杰进入了芜湖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这意味着,汪凤美需要继续为他操心,从办理入学手续,到准备学习生活用品,再到假期往返接送,关心他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习周期更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职业教育,汪凤美一路陪伴,一路支持。她不仅是李杰的伯母,更是他的“代理妈妈”,是他的精神支柱。学校开家长会,她去;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她出面协调;孩子取得进步,她比谁都高兴。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弥补了李杰因父母残疾所缺失的那部分家庭温暖,让这个特殊的孩子始终生活在亲情的包围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在她的精心呵护和学校的专业教育下,李杰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更在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中学会了谋生的技能。他懂事、自强,深知大伯一家的恩情,学习非常努力。最终李杰顺利完成学业,直至大学毕业。如今,他已经能够凭借所学,在电商领域找到了一份工作,拥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看到曾经那个需要全方位照顾的聋哑孩子,如今成长为一名能够独立生活、服务社会的好青年,汪凤美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这份成果,是对她十数年如一日艰辛付出的最好回报。
倾囊相助,危难时刻显真情
命运的考验似乎总是不期而至,2025年7月,三弟李连明身体再次出现严重不适,经检查,心脏问题急剧加重,被诊断为冠心病、两病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脏瓣膜病等多种严重疾病叠加。医生告知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否则性命堪忧。然而高昂的手术费和后续治疗费用,对于这个本就一贫如洗、依靠兄长接济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李连明一家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危急关头,汪凤美再次站了出来!她与丈夫李连松商量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决定:拿出自家辛辛苦苦积攒多年的积蓄,全力救治三弟!他们毫不犹豫地拿出了20万元,用于支付李连明的手术和医疗费用。这20万元,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能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是准备用于养老、用于应对不时之需的“保命钱”。但在亲情与生命面前,汪凤美夫妇没有丝毫的吝啬与权衡。
“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真的没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能放弃!”汪凤美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这笔巨款挽救了李连明的生命,也保住了一个虽然困难但完整的家。
在李连明住院期间,汪凤美更是展现了“长嫂如母”的细致与周到。她医院、家里两头跑,不仅在生活上对李连明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端水喂药,换洗衣服,更在精神上给予他巨大的支持和鼓励,让他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她还要操心着家里的弟媳徐丙翠和已经工作的李杰,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那段日子她整个人瘦了一圈,眼圈常常是黑的,但她始终咬牙坚持着没有一刻松懈。
大爱无声,平凡之中见不凡
回顾汪凤美走过的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极不普通的奉献历程。她将小叔子一家的苦难视为自己的苦难,将抚养、教育残疾侄儿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弟弟病危时,她倾尽所有,她用自己最真诚、最无私的行动,完美诠释了“长兄为父,长嫂为母”的深刻内涵。
如今,汪凤美依然在默默地付出着,照顾着身体不好的李连明和徐丙翠,关心着李杰的工作和生活,她的两个女儿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也成长为了善良、有责任心的人,非常理解和支持母亲的做法。这个大家庭,在她的维系下,依然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和睦与团结。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熠熠生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患难与共、无私奉献。她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让我们相信,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穿透命运的阴霾,温暖生命的寒冬,创造平凡的奇迹。她的故事,是一首用生命谱写的赞歌,值得我们去聆听,去传颂,去学习。她,就是我们身边当之无愧的“好人”。(杨金伟)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