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正文

代亭石雕: 牵起产业“牛鼻子” 鼓起群众“钱袋子”

2023-01-30 10:05:49

  嗡嗡的电动切割机声,不时从代亭村村民张忠胜家的工棚里传出。棚里,54岁的张忠胜正聚精会神地切割着一块半米高的石料。在他身边,码放着高高低低已经雕刻成形的石狮子。很快,一头石狮子的雏形就在切割机声中“成形”了。“干这行30多年了,在哪里下刀,心里有数,已经不用看图纸了。”张忠胜拍了拍身上的粉尘,走开了两步,审视起这座半成品石狮。

  随着张忠胜关闭切割机电源,周围一下安静了不少,隐隐地能听见从邻居家工棚飘过来一阵阵切割机声。“这几天,大家都忙着备年货,所以只上半天班。”张忠胜说。1月19日,和无数个中国村庄一样,代亭村已经有了过年的喜庆氛围。

干净整洁的代亭村

  繁昌区孙村镇代亭村位于孙村镇西,与铜陵交界。村域面积10.9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1108户,总人口3316人。代亭村的花岗石和膨润土非金属矿资源丰富,石雕产业突出。代亭村石雕工艺为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近千年的历史,村中近一半劳动力以石雕制作为生,所以,进入代亭村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村民的门前都码放着各种尺寸的石料和大大小小的石狮、石象。

  “据史料和族谱记载,代亭石雕起源于宋朝。据说村口的老石塘,就是以前采石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的。”代亭村党总支副书记吴本华介绍说,代亭一直有石雕加工的传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石雕从业人数已超百人。那时候以雕石狮、墓碑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代亭的石雕师傅们开始走出繁昌,沿国道、省道摆摊、设点,形成在老家加工成品,沿马路销售的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些村民有了资金积累,为降低运输成本,解决厂店分家的问题,开始在当地租农房和土地,形成前店后厂,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威武的石狮子

  到本世纪初,各级各地政府建设、培育了一批经济开发区和专业市场,江苏宜兴市华东第一石材市场,国际石材商贸城应运而生。一些勇于开拓的代亭人,将目光聚集到宜兴,去华东第一石材市场上发展。一度有五十余家在此落户,或经营石雕工艺品,或建立石雕门市或组建生产车间、成立公司等。

  还有不少代亭的石雕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城市周边、交通要道租房租地,扩展业务。据统计仅代亭村在江浙沪皖四省就有石雕经营企业270余家,专业技师424人,相关从业人员超千人,产值数亿元。其他省市的代亭石雕从业人员和由代亭石雕业带动的邻村从业人员数量也十分可观。吴本华说:“在外从事石雕加工的代亭人,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曾经在河南接到过亿元的项目,村里几乎每家都有人从事石雕行业。目前,代亭村的石雕产业年产值近500万元。”

  而石雕的加工手段也从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销售方式开始从自营自销向中转代购、订单业务转变。“现在用电动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一年能做出近100对小石狮。一年能赚8-9万元。”张忠胜介绍说,代亭石雕以前产品比较单一,只做石狮、石象、石栏,现在除了传统的石狮、石栏外还涉及了人物、花鸟鱼虫、亭台楼阁,门类越来越多 。

  长久以来,代亭村里的石雕经营户比较分散,零星分布在村里各个位置,石雕生产加工产生的粉尘和噪音给村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分散的石雕经营户,对于产品对外运输的交通也非常不便利,不利于代亭石雕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让本村的石雕产业可持续发展,村两委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2020年下大力气开展环境整治。

  “以前大家都在自己家门口加工,碎石多、灰尘大,对村子的环境影响很大。”张忠胜说,自开展环境整治后,大家都建了专门的工棚,在工棚里干活,解决了噪音和粉尘对村子生活环境的影响。如今行走在代亭村的村庄道路上,就会发现道路整洁,空气清新。

  近年来,代亭村积极谋划石雕产业转型升级。日前,总投资210万元、占地900平方米的代亭石雕产业园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建成,正在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

  查全玲是代亭村村委会成员,她介绍,代亭石雕产业园建于原代亭小学,规划有原材料堆放区、石雕生产加工区、成品展览区,集粗生产、精加工、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石雕生产加工区的建立,将大大降低石雕生产加工对村庄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园区还规划专设一处仓储物流用地,作为大件原料的堆场及集中交易区。“我们建石雕产业园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环保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农户能更好地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吴本华说。

代亭村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

  石雕产业园的建立,将极大地帮助代亭提升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拓展群众致富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以前只有锤子和凿子,到现在的电动工具和作业大棚,未来进产业园工作,相信我们的代亭石雕产业还会再上一个台阶。”张忠胜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李扬 文/摄)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