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真金白银” 更要“蓝天白云”
2023-03-29 08:55:27
三月的孙村经过一场春雨,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多彩的田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天蓝蓝、山青青、水绿绿,让这个工业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
孙村镇作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一直驰骋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那么,如何做到既要“真金白银”,更要“蓝天白云”?日前,我们走进年经营收入近亿元而环保运营成本却高达300万元的中义玻璃,通过对其的实地探访而“一叶知秋”。
名不见经传的芜湖中义玻璃有限公司位于孙村经济开发区,是该镇规上企业之一、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产值近亿元,产品销往东南亚、欧美及周边省市。走进公司陈列室,多达几千种的样品,让人眼花缭乱。公司副总经理周家发介绍说,“作为从事玻璃生活用品的专业厂家,中义玻璃生产玻璃水杯、玻璃碗、玻璃茶具、玻璃酒具、玻璃花瓶等深受市场青睐,尤其是酱菜、饮料和白酒生产企业需求量大,荻港香菜作坊、新会陈皮罐、铜陵生姜和宣酒等企业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全国各地销售网点达40多个。随着疫情结束,海内外市场逐步恢复,企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好势头。越是利好形势,我们越是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利益,更关乎孙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远景。”
管理人员对行列制瓶机成套设备进行检查
离开陈列室,走进生产车间,四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赶制订单。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认真仔细地检查流水线上的产品,并熟练地将产品小心地放在包装箱中,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对企业规范管理的诠释。“人勤春来早,企业生产忙。”周家发告诉记者,企业成立之初就将节能环保与诚信经营作为立身之本,一边抓生产质量和产品,一边抓节能环保和废品再利用,力图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捷径。然而,从2016年起,玻璃制品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去产能”政策的出台和紧随其后的“环保风暴”犹如大浪淘沙,产能过剩和环保不达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无法顺应时代潮流而大量倒下,有一些则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对于刚刚成立4年的中义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企业发展是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企业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组织科研人员进行攻关,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中义玻璃一路“开挂”,从经营收入三千余万元发展到近亿元,成功闯出一条新路。
工人们后台检验包装
“你现在看到的是玻璃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为了规模化生产和环保达标,我们公司投入了250万元购进了这些先进的环保设备。”企业技术负责人刘传启介绍道,“由于企业走的是废碎玻璃再利用之路,因而对于技术研发更是放在首位。”玻璃是一种极难降解的材料,废碎玻璃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利用废碎玻璃的占比,成为玻璃行业的一大难题。为提高废碎玻璃的处理和再利用率,中义玻璃组建技术团队进行研发,目前企业拥有国家10多项专利技术。其中,“一种玻璃瓶加工回收利用粉碎装置”,由于利用装置使其被粉碎的玻璃瓶进行二次旋转挤压粉碎,从而达到了使废旧玻璃瓶被粉碎的更彻底的效果;“一种玻璃碎末清洗脱水一体机”,全程实现自动清洗,提高玻璃碎末的清洗效率。正是因为中义在玻璃制品制造中的发明创造,使得公司已形成年处理2万吨废碎玻璃分拣、回收及循环利用。统计表明,该企业每天消化废碎玻璃高达40吨,不仅减少了矿物质的开采,而且还减少了城市的污染。
产品装车待发
走在整洁干净的厂区,记者看到两辆满载产品的重卡整装待发,司机正在做车辆出厂前的检查工作。周家发对记者说,目前,企业发展了,更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此,企业不仅热心于公益事业,而且优先解决当地村民就业问题。企业现有员工149人,除了工程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70%都是当地村民。其中,还对本村25个困难户优先进行安排,确保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
中义玻璃虽然只是一个乡镇民营企业,但是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在孙村不是个例,它伴生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是其践行“两山”理论的又一个生动实例。正因为孙村有一大批像中义玻璃一样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记者 刘卫国 文/摄)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