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铺镇新林社区:村民自治聚合力 清池净水映民心
2025-07-30 15:22:24
“以往,池水浑浊发绿,水质日益变差,一到夏天还会引来蚊虫,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你瞧现在,池水清澈见底,连池底的石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平铺镇新林社区大山村民组的蓄水池旁,李大爷捧起一捧清水,脸上洋溢着笑意。
几天前,这座沉积多年的蓄水池还是另一番模样:池底被半米厚的淤泥堵塞,池壁布满青苔,蓄水量还不足三分之一,全组49户的人畜饮水以及100余亩农田的灌溉都成了难题。而如今的转变,源于一场村民自发组织的清理行动,更彰显出基层“村民自治”的蓬勃力量。
民生痛点前,村民按下“自治启动键”
“这池子是咱们的‘大水缸’,等不得、靠不得!”谈及清理初衷,村民组长陈世军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入夏以来,持续高温让蓄水池水位下降,沉积的淤泥浮出水面,不仅导致水质浑浊,还堵塞了灌溉管道。“浇一亩地要多费半小时,水抽上来还带着一股土腥味。”种粮大户李大哥的焦虑,成了全组村民的共同牵挂。
没有行政指令,没有外部支援,几位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村口大槐树下一碰头,“自己动手清理”的提议立刻得到响应。“我家有水泵,我来抽积水!”“我身强力壮,下池清淤算我一个!”报名之声此起彼伏,半天工夫就集结了10多名志愿者,从工具筹备到分工方案,全由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定夺。
烈日下的协作,绘就“共治同心圆”
清晨五点的蓄水池边,早已热闹起来。青壮年扛着铁锹率先跳入没膝的淤泥中,一锹一锹将黑泥铲到竹筐里。池岸上年逾七旬的张大爷和李大爷组成“运输队”,用扁担将淤泥清运至荒地;妇女们则提着水桶,用硬毛刷仔细擦洗池壁青苔,连砖缝里的污垢都不放过。
“这点累算啥?看着水变清,比啥都值!”七旬老人方大爷执意要来帮忙,大伙劝他歇着,他却抢过竹篙打捞池塘里的漂浮杂物,汗水顺着皱纹滑落,在阳光下闪着光。正午时分,村民熊大姐提着保温桶送来绿豆汤,“大家出力为集体,我做点后勤也是分内事!”没有号令却秩序井然,没有报酬却干劲十足,汗水浸透的衣衫、沾满泥点的笑脸,构成了乡村治理中最动人的画面。
经过一整天的奋战,20余立方米淤泥被彻底清除,蓄水池蓄水能力恢复至原有水平。当清澈的山泉水重新注入,映出蓝天白云时,现场响起了自发的掌声。
一池清水映初心,自治活力涌春潮
“以往总认为村里的事务需等待村干部安排,直至此次才深刻领悟,自己的家园得靠自己用心经营。”村民潘大嫂的这番话语,真切地道出了大伙观念的转变。更令人倍感欣喜的是,在清理行动结束之后,村民们自发地商议出《蓄水池管护公约》,同时约定每半年开展一轮清理工作。
“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这场清理行动堪称村民自治的生动实践。”新林社区党委书记强克亮表示,此次行动未耗费集体一分钱,却成功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民生难题,关键在于充分激活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如今,大山村民组的蓄水池不仅润泽着连片农田,更成为凝聚民心的“同心池”。这一汪清澈的池水映照出的,是村民对家园的深情挚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自治智慧,更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群众根基。当万千村民的力量如同这池清水般汇聚在一起,便能滋养出乡村治理的繁茂森林,让幸福的涟漪不断荡漾、扩散。(张先昌、从慧)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