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交融,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1-04-01 11:40:52
草木葱茏,油菜花黄。仲春时节的繁昌区孙村镇,处处孕育一派生机。近年来,当地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和农民增收致富,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春谷大地徐徐铺展。
“红绿”文章相得益彰
“繁昌五次保卫战胜利后,新四军在村口大埂上搭了一个大舞台召开庆祝大会。老百姓送来的水果蔬菜被婉言谢绝,新四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3月26日,站在中分村“廉印中分”大型铜浮雕前,身着浅蓝色军装,胸口别着一枚鲜红党徽的年近八旬老人徐孝旺指着浮雕告诉我们。中分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曾经是新四军第三支队抗日的主战场和司令部所在地,也是第三支队抗击日寇时间最长、战斗规模最大、战斗遗址和伤亡人数最多、最为悲壮、最具纪念意义的地方。村内现存清末、民国时期民居、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及谭震林旧居14处,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坐落在村中央。“我们纪念馆建于2006年,2007年1月开馆,是由村民们自筹资金在原址按原貌建设的。”中分村计生专干李妹告诉记者。纪念馆以褒扬革命先烈、激励教育后人、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培育革命精神、爱国精神,使基地成为各界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这片红色的热土之上又增添了一抹靓丽的绿色。近年来,当地政府以“慢文化”为核心,以近在咫尺的马仁奇峰为旅游主轴线,强调田园基底,整合自然资源,打造自然淳朴、怡然自得的休闲空间,耕读劳作、文旅相依的乡土体验,形成了青山、绿水、田园、文化的多彩空间。基于中分村深厚的地方文化,当地以竹文化为基础,红色文化为亮点,将竹韵、野钓等作为主要体验项目,打造以红色文化体验与竹海露营体验为主的田园社区。
青龙溪畔,一条笔直而宽阔的水泥路沿着溪水伸向青山深处,道路尽头的山坳里正是即将对外开放的马仁山中分村房车露营地。如今,每到节假日,这里吸引着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接受爱国主义熏陶,感受“慢文化”的惬意。
“青白”产业方兴未艾
几乎在中分村打造“江南慢谷”的同时,距离中分村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的梅冲村将眼光瞅准了白茶产业。
春阳正好,荒山垦出的梯田上,茶田的翠绿一层叠过一层。正是春茶采摘旺季,头戴草帽的采茶人在茶园里紧张忙碌着,丝毫不在意我们的到来,远远望去就像一顶顶草帽稀疏地散落茶丛中。“今天我们这里有600人在采茶,散进去都看不到了。”站在茶园半腰,梅冲村党支部书记傅兴海指着脚下的茶田对记者说道。傅兴海口中“散进去”的地方指的就是眼前的3000余亩茶园,翠绿足足漫过了几个山头,新修的水泥路从山脚一直蜿蜒至山顶。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以低灌木丛为主的荒山。2016年,孙村镇将水口、梅冲等地荒山进行土地流转,引进浙江茶商打造标准化茶叶示范园区、旅游观光景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总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孙村镇生态白茶观光园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自2017年3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建设茶园3000余亩、日常固定岗位200个,高峰期招收临时采茶工800名。2021年,这片茶园预估产量可达白茶成品6万斤,实现产值约2000万元。“目前,我们一天的茶青采摘量能有1500-2000斤。”傅兴海估算道。
乡村振兴的愿景不止于此。初尝甜头的梅冲村今年年初又以租赁的形式流转山地800余亩,计划年底前完成3000亩青梅种植基地的建设。“你现在看到的白茶园里高一些的就是我们套种的青梅苗,翻过这座山头还有3000亩的青梅种植基地。”傅兴海指着眼前的茶山兴奋地告诉记者。
万亩梅园由梅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实施,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利用梅冲村山、水、田、林、园、宅等农村乡土元素,投资100万元,配合万亩金梅园农业有限公司资金,整合资源,采用无挖掘技术,对原有地面植被进行处理后直接种植部分高大树木,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生态梅园种植模式。目前,辖内落户企业8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实施土地流转集体竹林964亩、水面101亩,培育新型农业主体5个。
据当地负责人介绍,万亩梅园的建设有效整合了农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了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品牌。项目实施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前期可达5万元,后期可达1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长600元左右。(记者 戴卿 花磊)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