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聚焦 >正文

芜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喜迎首个全国生态日

2023-08-15 08:36:51

  2023年8月15日,我们迎来了我国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节日——全国生态日。该节日的设立旨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

  近年来,芜湖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芜湖,看看生态文明建设给公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直观的改变吧!

  天更蓝 ——渲染纯净底色

  蓝天白云是良好生态环境最直观的表现,拥有更湛蓝的天空、更新鲜的空气,是群众最殷切的盼望。2019年,市政府高位统筹,成立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芜湖在全省率先实施镇(街道)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定实施《芜湖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利用大气走航监测车实现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的实时掌握,手持式红外烟气检测仪、手持微风风速仪、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等多种“法宝”齐上阵,全方位进行监测,精确绘制“大气污染地图”。通过不懈努力,芜湖市空气优良率已从2018年的72.9%提升到2022年的80.3%,PM2.5浓度由2018年的48ug/m^3降低到2022年的34ug/m^3,并在2021年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气,“芜湖蓝”已成为芜湖最美的城市底色。

  水更清——涂抹悠悠秀色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芜湖市奋力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高质量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由53万吨/日上升到83.5万吨/日,排污口由75个下降到51个,主城区65个雨洪排口及断面均安装了在线监测。“十四五”期间,芜湖市列入国家水质考核的10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全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断改善。退捕上岸的渔民共1159户4259人,其中134人成功转岗,由昔日的“捕鱼人”变成了如今的“护渔员”,助力芜湖市完成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的蜕变。春日里,三五成群的江豚涌现江面,追逐嬉戏,好不欢快。

  岸更绿——装饰清新亮色

  曾几何时,芜湖长江大桥旁的一片“烂泥滩”让人避之不及。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为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点——朱家桥尾水生态公园。这里不但景色优美宜人,还是一个巨大的“尾水净化池”,为周边的板城垾、保兴垾水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保质活水,成为了长江岸线绿化改造的一道美丽缩影。近年来,芜湖市加大长江岸线整治力度,治理长江芜湖河段51.8公里,加固堤防12.1公里,通过建设4段护岸工程使得总长度27.2公里长江岸线完成了华丽转身。实施长江岸线“建新绿”行动,对受损岸线林带进行补植补造,对周边公园、湿地进行绿化改造提升,实现了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应绿尽绿”。2022年,芜湖市完成新增绿地面积178.05万平米,绿化提升面积89.55万平米,建成绿道36.2公里,建成“芜小园·口袋公园”50个,全市园林绿化水平显著提升。

  群众更幸福——绽放和颜悦色

  如今漫步江城,所见之处皆是整洁有序、生机盎然之象。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市民拥有了一处又一处休闲游览的好去处,心情自然倍加愉悦。整个城市洋溢着青春、活泼、热烈的气息。

  从生物多样性日到世界环境日、从“两山”实践教育基地到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从植树造林活动到长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处处可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身影和欢笑面庞,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理念早已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阳光下,单轨1号线与2号线交织穿梭,宛若“长龙”纵横城区。夜色里,十里江湾人民公园灯光绚烂,歌声、音乐声此起彼伏,绿色跑道人影流动。

  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理念的传播,全市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热潮。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必将更加深入地唤醒我们建设美丽芜湖的行动力、成就感和自豪感,继续将我们期盼的美好愿景一个个变为现实图景!(通讯员 张伟)


责任编辑: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