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网 芜湖文明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移风易俗 >正文

繁阳镇缸窑村:旧俗让“告别”变沉重,改革让“缅怀”更轻盈

2025-08-27 10:23:19

  “办场丧事流水席摆了20桌,烟酒钱花了3万多,收的份子钱还不够抵账,最后倒贴了不少。”在缸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新风小课堂上,村民刘大叔的吐槽让在场群众纷纷点头。近来,缸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焦殡葬改革主题,接连开设移风易俗“新风小课堂”,用身边案例算清“经济账”、用政策解读讲透“文明理”,让生态安葬、节俭治丧的理念慢慢走进村民心里。

  小课堂破执念:从“比排场”到“重真情”

  “老人走了不办得风风光光,会被说不孝;坟头修得不如人,好像后人没出息。”这是不少村民在新风小课堂上袒露的纠结。针对这种“面子心结”,由村“两委”、乡贤组成的宣讲队带来了“明白账”:传统丧事办下来,15桌宴席、纸扎祭品、豪华墓碑加起来得6万多,而选择生态安葬+家庭追思会,费用能压缩到1万以内,还能避免欠下人情债;村里的老党员周大爷家就是例子,父亲去世后只办了简单追思仪式,把省下来的4万多元捐给村养老院,添置康复器材,村里人提起都竖大拇指。

  在新风小课堂互动环节,刚为母亲办理完生态安葬的赵大姐说:“以前觉得不摆酒没面子,现在才知道,生前好好照顾比死后铺张更重要。省下的钱给孙子报了兴趣班,这才是实在事。”宣讲队还分享了“零奢华丧礼”家庭的故事:有的用省下的钱给村里修了健身路,有的把费用换成书籍捐赠给村书屋,这些“新办”方式让殡葬回归纪念本质,也让文明种子悄悄发芽。 

  多举措促转变: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为让殡葬改革落地生根,缸窑村打出“文明殡葬组合拳”:一是发放《生态安葬倡议书》,把节俭治丧的好处编成顺口溜;二是组织“丧事新办分享会”,邀请率先践行的村民讲经验,让大家看到“简办不寒酸”;三是设立“文明治丧服务岗”,由红白理事会5名成员轮流值班,村民有需求时,他们会带着《殡仪流程指引》上门,从联系殡仪馆到选择安葬方式全程指导。四是设立“文明殡葬承诺墙”,村民们自愿签下《不办奢华丧礼承诺书》,践行文明殡葬的村民可以获取“文明积分”,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同时,村里设立了移风易俗专项基金,通过村集体出资、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定期开展移风易俗培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生态安葬的好处、节俭治丧的方法等,让村民们有更深入地了解。截至目前,已有56户家庭签订承诺书,18户选择用鲜花祭扫替代焚烧纸钱,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尝试文明治丧方式。

  建机制固成果:从“一家事”到“全村风”

  缸窑村把“文明治丧”写进《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丧事宴席不得超过5桌,禁止使用纸扎祭品,禁放烟花爆竹,祭扫倡导鲜花替代焚烧,违反者将在村公示栏通报。

  村的红白理事会成员组成“新风劝导队”,每周定期巡查。去年清明,有户村民偷偷准备了纸扎祭品,劝导队发现后没有简单制止,而是带着《村规民约》上门:“您看这纸扎烧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钱,不如买束鲜花,既文明又好看。”最终,这户村民主动换成了鲜花祭扫。

  缸窑村还在道德评议会上设立“文明治丧示范户”的评选,标准细化到是否铺张宴席、是否使用生态安葬等5个方面,评上的家庭在公示栏“亮先进”。去年当选的4户家庭,成了村民们争相效仿的榜样。

  如今的缸窑村,丧事上的鞭炮声少了,追思会上的真情告白多了;豪华墓碑少了,生态墓园的绿树多了。这场关于殡葬的“文明革命”,正让每个家庭卸下人情与经济的双重负担,让整个村庄充盈着简约而真挚的温暖。正如村民们常说的:“生前尽心,死后尽心,这才是真正的圆满。”(俞璐)

责任编辑: 赵倩